抓住政策新機遇 施工裝備管理進入創新調整期
發布時間:2021-06-17 10:33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在工程施工中,施工設備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它解決了施工中人力無法解決的難題,是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的保證。
5月17日,2021年工程施工裝備技術與管理創新發展大會在長沙召開。記者從大會了解到,2020年全國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6.4萬億元,同比增長6.24%,簽訂合同額59.6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工程機械行業產業規模從“十二五”末的4570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超過700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約8.96%。
今年,國家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發展布局、城市鄉村建設和民生保障工程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規劃與實施計劃,給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工程物資設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專家委員會主任覃為剛在創新發展大會上做主旨報告《施工企業裝備技術與管理研究報告》,該報告基于中施企協物資委從今年3月份開始組織開展的針對中施企協會員單位的施工裝備技術與管理研究工作,研究對象主要為成員企業及相關企業,包括央企、地方國企和私企,研究的范圍和內容囊括了施工企業資產管理、采購管理、資源配置、設備管理、信息技術應用等諸多方面。
覃為剛在報告中表示,隨著我國工程建設項目規模的擴大、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施工環境的復雜化,施工對設備的應用增多,設備資產在施工企業總資產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加大。各施工企業的設備管理模式、方法也在不斷的調整、改進和發展,標志著施工裝備管理進入創新調整期。
央企施工設備資產較強
根據中施企協物設委對研究對象提供數據的統計和分析,企業的設備原值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7%,凈值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5%。
其中,央企設備原值占營業收入的12.3%,凈值占營業收入的4.7%;地方國企設備原值占營業收入的1.6%,凈值占營業收入的0.7%;私企的設備原值占營業收入的7.1%,凈值占營業收入的5.6%。
總的來看,央企施工設備資產占營收比例最高,企業自有設備資產相對較多,自有裝備能力較強。
以中國能建為例,截至2020年12月31日,自有設備(原值0.2萬元以上)236186臺(套),設備原值215.19億元,凈值102.45億元。該司2020年自有設備數量同比增加0.99%,設備原值同比增加1.41%,凈值同比增加4.17%,反映出中國能建的自有裝備資產不斷增加,自有施工能力不斷增強。
研究顯示,2020年央企采購設備投資占營收的0.75%,設備資產規模增加了15.83%;地方國企采購設備投資占營收的0.15%,設備資產規模增加了2.3%;私企采購設備投資占營收的0.59%,設備資產規模增加了31.3%。
從數據可以看出,央企的設備采購數量多,投資規模最大;私企的設備投資規模增長最快。
采購層層管控,信息化成為“香餑餑”
“目前在采購管理上,各企業根據各自情況,加大了管控的力度,表現出層層管控的趨勢,總體突出了資產的產權單位為采購的主體,上級單位制定了采購政策,實施采購管控。”覃為剛表示。
據了解,央企采購體系大都是一級、二級公司管控,三級公司作為采購主體,項目部參與采購或授權運作。一些央企加強了設備投資論證,規范了各級投資決策程序、決策流程的運作。地方國企加強了集中采購管控,重視建立采購平臺,強化規范運作。私企著重經濟效益導向,結合企業的經濟實力,重視投入產出,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擴大投資規模,增加自有裝備和自主施工能力。
在具體的采購體系建立過程中,各企業都重視運用信息化技術,建設采購平臺,通過網絡建立公開的采購機制,力求公開、公平、公正運作,陽光采購。
其中,中電建為提高集團集中采購率,公司設備物資部于2014年就開始建設“中國電建設備物資集中采購平臺”。這一集采平臺實現了招標采購業務的全流程電子化,并實現了“一庫兩級”的供應商管理和專家管理。
中電建數據顯示,集采平臺供應商信用管理自 2019 年 1 月上線以來,為 12000 余家供應商入庫提供了信息服務和風險提示;為 27000 多個采購項目提供了企業關聯查詢;為 9800 余家中標供應商提供風險監控和預警服務,提升了采購效率、降低了履約風險。
另一家重量級央企——中國能建也從去年開始著力打造供應鏈云服務平臺,全面提高采購供應鏈集約化管控水平,以優化采購管理策略、提高采購效率,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智慧化管理。
中國電建設備物資采購中心主任茍達平表示,中國電建根據實際生產需要編制采購計劃,發揮設計總承包一體化優勢,建立起基于需求的精準采購計劃機制,通過設計、生產與采購的緊密結合,形成大型項目中標即后策劃機制;并通過采購平臺與集團PRP、ERP系統充分結合和交互等措施,建立起年度、季度、實際發生三階段采購計劃體制。
通用設備資源配置以租賃為主
除自有配置外,施工企業設備資源的來源還包括合作單位提供設備、社會租賃設備等。據中施企協物設委統計研究,施工企業自有設備占35.9%、合作單位提供設備占20.6%、社會租賃設備占43.5%。
“央企自有設備配置呈現大型專用設備的發展趨勢,增加的資產以大型TBM和盾構機、成套的橋梁生產和施工設備、成套的隧道施工設備以及大型混凝土裝備等為主”,覃為剛表示,對于通用設備,央企更多傾向于合作方提供或社會租賃;地方國企和私企傾向于增加專業的施工裝備能力,形成自己的專業施工優勢。
不過,總體來看,各企業在重難點、關鍵的工程中,都加大了自有設備資源的配備,而大部分的工程都依靠合作方和社會租賃解決設備資源配置問題;通用設備資源配置則以租賃為主,目前已成為設備資源配置的主要趨勢。
近年來,中國的工程機械租賃市場發展較快,從2010-2020年中國工程機械租賃市場規模由1500億增至7000億,滲透率由13.7%增至55%。租賃行業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供需雙方對接難、環節多、履約協調量大,成本高等因素,針對這些問題,國內已經有部分企業采用云網融合、平臺加生態的模式解決。
葛洲壩集團建設工程公司提出了建立新施工裝備體系的工作思路。旨在實現自有、租賃互補制衡,自用、外租結合延伸,提升設備管理能力、社會資源掌控力,充分發揮內外資源效能,促進精細化管理,提升價值創造力。
中核工業中原建設公司各項目施工設備主要以社會租賃為主,自有設備占比很少。社會租賃設備的管理做法是優先選擇相關資質齊全、設備資料完整、設備保養維修較好且信譽良好的單位,并嚴格按照公司采購管理辦法進行報審,按照要求簽訂租賃合同,合同中強調明確執行公司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體系文件的相關程序和要求,設備的使用由項目部主責管理。
設備管理重新架構,全生命成熱詞
設備采購是一方面,如何管好設備,同樣考驗著施工企業。記者從報告中了解到,施工企業大都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管理體系,設立管理機構,實施對職能、裝備技術、資產和使用等的管理。
其中,大型央企設備管理一般實行股份公司、集團公司、工程公司、項目部四級管控模式,股份公司、集團公司主要對設備管理工作的策劃、指導、協調、監督、考核,工程公司作為設備管理工作的主體。項目部負責設備的使用和管理。
地方國企和私企設備管理大都實行公司、分公司、項目部三級管控模式,資產由公司或分公司直接采購,項目直接使用。機械設備的配置和租賃一般由項目部提出需求,公司和分公司的設備管理部門進行審批和直接管控。
從目前設備管理的現狀來看,設備管理的重心正在逐漸下移,責任的主體逐步集中到資產的產權單位和設備使用單位,設備管理的職能和管理創新主要依靠設備資產管理和使用的單位。
“因此,相關的設備管理工作在新的管控模式下,需要重新進行架構,對設備的管理要素要分解和調整到新的管理架構和層級中,實施對裝備系統、全面的管理。”覃為剛說,在新的管理狀態下,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從設備的投入和產出、投資和回報、資產的采購管理、使用管理等重點著力,建立有效的管控機制,確保資產保值增值,確保滿足施工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能建加強國際工程項目的設備管理工作,國際工程項目投標和實施前,明確要求設備專業人員進行深入調研,并形成詳細的書面調研報告,建立國際市場的設備信息庫;督導新上項目做好設備配置策劃,針對設備購置地、進出口方式及工程所在國環保、技術標準等要求進行經濟性和風險評估論證。
此外,中國能建還與國內主要工程機械廠家建立聯系,根據公司國際項目分布情況,發布各廠家全球售后服務網點,根據各單位的需要協調廠家的售后服務,保證維修服務和設備配件的供應。
中國鐵建十五局探索建立自有設備管理機制,各工程公司成立設備管理中心統一管理,統一調配設備資源,派遣隨機操作人員和現場服務人員。設備管理中心設立設備存放場地、維修車間,負責提供設備廠內的大修和現場的維保工作。
中國電建山東電建一公司按照公司“兩級架構、三級管控”運營體系,建立了“統一管控、專業管理、分級負責”的機械設備管理體系,實行公司、子分公司、使用單位三級管理。在公司分管領導的領導下,公司職能管理部門對公司機械設備負全面管理責任,各專業公司和使用單位明確相關責任人,負直接使用管理責任,公司機械設備資源按其用途和性質分配到各子分公司管理使用,大型起重機械實行專業化管理,內部租賃使用。各子分公司配足管理人員,配齊專業化操作人員,大型機械設備實行定人、定機、定崗的“三定”制度。
信息化融入設備管理,三方共同發力
推動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家已出臺政策,指引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助力企業設備資產信息協同和智能技術應用。
“裝備業務管控涵蓋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內容,當下只有廣泛的研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開發信息化管控平臺,運用網絡技術和建立大數據,實現科學管控,才會更加有效的提高對裝備業務管控的能力和水平。”覃為剛認為,這需要施工企業、信息技術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共同發力,按照各自企業的性質和定位,確定施工裝備信息技術研發及應用的著力點。
施工企業施工裝備信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主要圍繞企業資產管理、使用管理和資源管理等方面在公司層級、項目層級逐級開展。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層級建設資產管理信息化平臺,對設備資產進行管理。工程公司和項目層級信息化技術主要圍繞項目施工進行管理,內容突出設備的租賃管理、使用管理、成本管理和經濟核算。
在信息化技術發展方面,山東高速路橋裝備工程公司開發的互聯網+租管平臺具有項目管理、租賃管理、設備管理、系統管理四大模塊,其中,設備管理通過物聯網硬件集成芯片、多種傳感器等,能夠獲取實時運行數據進行計算、分析,自動完成施工現場管理工作,實時掌握設備的各項關鍵信息,并將機械設備、操作手、服務人員之間關聯起來,實現異地、遠程、動態、全天候的“物物相連、人人相連、物人相聯、萬物互聯”。
中國中鐵一局五公司鄭萬高鐵湖北段項目部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施工中的設備進行管理,通過設備自身電腦系統和進洞的網絡,輸出鉆孔參數、地質揭示圖、爆破輪廓、錨桿鉆孔質量等多種數據報表和圖形,利用信息化平臺即時傳輸功能,實現資源信息實時共享,項目可對現場施工情況遠程監控,加強了隧道施工安全、質量管理。
裝備制造企業則大都圍繞兩個方面研發應用信息技術。一是圍繞單機產品運用信息化技術,目前主要是采集設備的的運轉數據,進行設備運行情況的監控,實現定位跟蹤、遠程操控、故障判別、服務保障等功能;二是圍繞施工現場的作業研究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設備作業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企業圍繞著施工企業和項目設備管理的業務研究架構信息化平臺,平臺要涵蓋設備采購、設備租賃管理、設備使用管理、設備相關的人力資源等內容,以及合同簽訂、費用結算等業務要素。同時,利用互聯網進行機群管理,圍繞項目對施工中的設備進行數據采集,進行集中管控,實現設備群的管理等。
中施企協數據公司在中國信通院的業務指導下,在中施協物資編碼標準的框架下,將編碼的規范信息逐步接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中,為施工企業、設備制造企業及其他相關企業提供平臺和數據支撐。
南京智鶴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超低功耗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技術、專利算法,構建了軟、硬件結合的一站式工程機械智能化管理解決方案——“機械指揮官”,助力施工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帶動整個施工行業向信息化、數字化、精細化轉型。
后記:
施工企業的裝備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的提升,裝備技術在不斷的發展,設備管理也在不斷的創新,作為工程設備人,我們應該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掌握新技術,了解新產品,不斷增強業務知識,不斷研究和創新管理,這是工程設備人的使命所在。
覃為剛表示,希望以此次研究報告為開端,進一步擴充研究范圍,充實研究內容,為施工企業提供更加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各單位的交流、學習、借鑒,使企業能夠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積累成功的經驗,借鑒先進企業好的做法,找出差距、明確目標,制定措施,補齊短板,把企業的裝備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