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uww4y"><kbd id="uww4y"></kbd></noscript>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 <table id="uww4y"></table>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歡迎來到工程機械品牌網!

    新聞資訊
    • 全部
    • 新聞資訊

    中國建造迎來大塔時代 “自由王國”誰與爭鋒?


    發布時間:2021-10-29 16:18

    來源: 工程機械品牌網

    作者: 王剛

      中國建造進入大塔應用時代,橋梁建設是強勁的催化劑之一。

      2004年蘇通大橋應用3000噸米級MD3600塔機,2011年馬鞍山大橋應用5000噸米級D5200塔機,直至十年后應用在常泰大橋上的萬噸米級W12000-450塔機,橋梁主塔結構吊裝應用大塔機施工,三項超級工程展現里程碑式的杰作。

      中交二航局是中國橋梁建造的王牌,施志勇作為中交二航局的技術負責人,對于大塔機用于橋梁施工的意義和價值思考得更為深刻,“橋梁跨度不斷增大,橋梁結構越發新穎,橋梁架設更加工廠化、數字化,智能化,橋梁主塔高度也在不斷刷新紀錄,通過大塔機探索安裝主塔施工,逐步成為主流趨勢。”施志勇解釋說。

      為了減少高空作業的施工風險,提高節段拼裝的精度和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品質和橋梁結構耐久性,中國的橋梁建造者不斷嘗試在大橋主塔部分鋼構吊裝采用更大吊重能力的大塔機吊裝施工,不僅是吊重能力,精度要求和抗風要求,以及塔機智能化控制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常泰長江大橋效果圖

    常泰長江大橋工程建設現場

      時間跨度接近20年。中國橋梁建造水平的進步世界為之瞠目,已成為中國建造響當當的國家名片。而衡量大塔機的起重能力,當年以千噸米為單位,如今以萬噸米為單位,中國制造為中國建造提供的支撐能力,同樣不可小覷。

      10月25日,W12000-450,重達4000噸的大國重器,在中聯重科成功下線。額定起重力矩達12000噸米,最大吊重450噸。它的面世打破了由中聯重科在10年前創造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D5200-240的紀錄,成為新的塔機之王。他將服務于超級工程——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長江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常泰長江大橋的建設。解決橋面安裝吊載大,就位精度要求高、高空吊裝難度大、江面施工風速強等一些列橋梁施工難題。大幅縮短施工周期,節約施工成本。

    10月25日,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W12000-450在中聯重科成功下線

      “這臺塔機既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又是中聯厚積薄發的一個代表作。它融合多項創新科研成果,數百項發明專利。既力大無窮,又能穿針引線,肌肉強壯,舉重若輕、行動敏捷,頭腦智能。它的出現將改變中國橋梁的施工工藝,讓更多的超級工程閃耀全球。”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說。

      “這是中聯重科創造的又一世界紀錄,更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中的又一歷史豐碑。”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蘇子孟說。

      “這是中交二航局打造橋梁建造核心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中聯重科和中交二航局踐行‘交通強國‘的具體體現。”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說。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建造與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三造”共同發育,將改變中國面貌。這一深刻的判斷正在孕育出恢弘的創新成果,耕耘成就非凡業績造就時代的勝利者。

     

      W12000-450萬噸米塔機誕生記

      時間回溯到2010年,當時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D5200-240成功下線并在馬鞍山大橋完美首秀,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副總經理、塔機技術負責人喻樂康在慶功宴上,就曾經和各方專家暢想探討,中國什么時候能夠制造起重力矩萬噸米級別塔機?

    馬鞍山長江大橋應用中聯重科D5200塔機

      實現從5000噸米到萬噸米的大塔機設想,并不是簡單的數字放大,不僅要依托超級工程的設計建造需要,更要有塔機設計制造技術的雄厚支撐。從接到常泰大橋工程需要,到W12000-450產品下線,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一次性完成設計復核、一次性完成精密加工制造,一次性安裝調試成功,其背后是中聯重科在大塔機研制領域長達的10年的探索和實踐。

      全球最強抗風塔機、全球最長臂架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平頭塔機、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自升式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等一系列世界級產品,10年間在中聯重科陸續面世,中聯重科將創新刻進了骨子里,“技術是根,產品是本”,培育好“根本”,自然“枝繁葉茂”。中聯重科萬噸米塔機的設計制造能力也在一次次突破中不斷積淀、升華。

      機會總是留給準備最充分的人。

      中交二航局參建的常泰長江大橋超級工程,要求塔機具備370米吊高能力,大臂35米處吊重340噸。而接下來又一超級工程——巢馬長江大橋,挑戰更為艱巨:塔機大臂30米處吊重450噸!相當于一次起吊300輛小轎車至130層樓的高度。

      工程建造的設計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喻樂康和橋梁建造專家們10年前的萬噸米塔機建造設想。

    W12000-450塔機在整體結構上采用平頭主塔和動臂輔塔方式,確保了設備高效、安全和施工效率

      幾十位技術專家參與方案設計,上百次設計評審和工藝評定,6個月設計定型,智能工廠6個超大車間、200名大塔工匠,136個日夜奮戰,從2021年初接到任務至產品成功下線,中聯重科10個月孕育出W12000-450“塔機之王”。

      W12000-450塔機運用了中聯重科自主創新的分體式平頭單臂架技術、桿系單銷榫頭特大標準節技術、“八金剛”平滑大變小頂升過渡技術等多項世界首創技術,從而讓W12000-450塔機不僅實現了萬噸米級的強大起重性能,還從運輸、裝拆等方面確保產品的便捷性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

      除了在研發設計上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外,生產制作也是極大的挑戰。這一臺龐然大物用了近4000噸鋼材,單件最大尺寸為14米*6米*6米,單件最大重量達66噸,焊縫總長達5.8公里,要制作這樣一臺體型大、焊接難、精度高的塔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在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的超大塔車間,我們采用數字化焊機搭載T型接頭全熔透焊接技術,攻克了超厚板焊接開裂的技術難題。投入了十余臺高精數控加工中心,完成了超長超寬超重部件的精密加工。我們建設了超大水性涂裝線,確保大型工件涂裝無死角、海洋級重防腐。在智能工廠6個超大車間、200名大塔工匠,經過136個日夜奮戰下,大國重器成功面世。”唐少芳說。

      在W12000-450加工制造生產中,通過智能化柔性工裝,極大地縮短了產品交付周期,制作周期僅用了4個月,而采用傳統的生產制造工藝生產周期至少需要12個月。

      “W12000-450萬噸米級塔機,不是在原有的D5200基礎上進行放大,而是在結構形式上完全顛覆,在整體結構上采用平頭主塔和動臂輔塔方式,確保了設備高效、安全和施工效率。中交二航局經過充分調研考察,選擇與中聯重科合作共同承擔這項任務,就是看中了中聯重科在研發、制造和質量的強大實力。“施志勇說。

     

      塔機設計進入“自由王國”

      萬噸米級別塔機設計制造,在世界上并無先例,其難點不僅在于“大”和“重”,更需要“巧”和“精”,堪稱是世界塔機制造領域的“無人區”。

      在無人區的探索意味著沒有先例可循。“D5200采用錘頭式塔機設計,W12000-450采用平頭式塔機設計,突出優勢是安裝快,動作順暢。”喻樂康說,“我們創新的使用了吊臂雙U型結構、八大金剛過渡、模塊化塔身、雙起升機構等設計,將運輸尺寸、重量控制在合理范圍。整個塔機運輸車輛需要120車,沒有一級超限,二級超限只有3車超寬,不超長也不超高。”

      滿足了大載荷下塔機強度和剛性的需求,在結構形式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中聯重科重新建立了結構剛性、穩定性、模態分析的計算平臺,標志著中聯重科塔機設計進入了“自由王國”。

    中聯重科600噸米以上大型塔機型譜已經有25款機型,包括17款平頭塔機,8款動臂塔機

      在唐少芳看來,能夠在塔機設計“自由王國”任意翱翔,必須要在廣度、深度和厚度上做好準備,才能擔負得起這一發展使命。

      在廣度方面,中聯重科600噸米以上大型塔機型譜已經有25款機型,包括17款平頭塔機,8款動臂塔機;其次是在覆蓋領域上,橋梁、風電、火電、核電、水電、場館、超高層7大施工領域,都有中聯重科大塔機身影;最后是在產業布局上,全球研發中心、全球制造基地、全球營銷服務網絡布局,中聯重科在大塔機廣度上的布局能夠助力中國建造布局全球。

    中聯重科塔機助建坦桑尼亞新塞蘭德大橋

      在深度方面,中聯重科擁有最完全自主的仿真平臺,結構設計進入自由王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廠,為大塔機制造交付提供了有利保障,不論超重、超高、超長均可以制作。此外,中聯重科還突破了海洋防腐工藝技術,重載傳動、分體結構、快裝連接、4-6倍的寬調速比,以及安全智能控制技術等大塔核心技術沉淀。

      在厚度方面,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有400多名研發及工藝工程師,200多名大塔工匠和400名服務專家。行業內大塔機相關從業人員達數千人。強大的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最大塔機W12000-450整個項目歷時僅10個月,制作周期僅4個月,1次性研制成功。

      10年時間深厚積淀,10個月研制成功,中聯重科實現了從千噸米級到萬噸米級的跨越,正是塔機設計“自由王國”的最佳例證。

     

      中國建造進入大塔時代

      展望中國工程建造,正在向綠色化、工業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發展。受益于“3060”碳排放目標提出,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之一,風電、光伏等行業帶動的超大噸位增長依然動力強勁。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建設、航天工程等大型建設領域,出現了大量百噸級、千噸級的大型構件、設備,同時隨著模塊化建設方式的成熟應用,中大型吊裝服務行業的發展得到了有效促進。此外,新基建乃至建設施工領域新技術、新工法的推廣應用,也拉動超大噸位機型市場需求。

      構件越來越重,建筑越來越高,橋梁跨度越來越長,隨著中國超級工程的逐年遞增,吊裝行業重型化的發展,正突飛猛進。

      住建部《2019年裝配式建筑發展概況》報告顯示,PC構件市場空間不斷擴大,2019-2025年復合增速為38%,建筑工業化將引起塔機設備的一輪新的革命,大塔機將迎來高速發展。

      “吊裝行業重型化和建筑行業工業化,這兩個行業的發展和成熟,標志著當前中國建造已進入大塔時代。”唐少芳表示。

      中聯重科大型塔機銷售占比的不斷擴大也印證了大塔機時代的到來,“2020年600噸米以上大塔機占我們銷售總量的3%,今年已經占到總量的6%。”唐少芳說。

      而據行業預測,中聯重科2021年的塔機產銷規模也將大幅超過2020年,首度突破200億元。

      “未來中聯重科大塔機銷量占比將達到30%以上。”唐少芳自信地表示。在他看來,能夠平滑工程機械周期曲線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是提升優秀企業的市占率,提高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則是新的領域和應用場景的擴展,乃至全球市場的布局。大塔機的快速增長和布局正是一步漂亮的先手棋。

      一個時代的到來,有它的象征的萌芽,有先行者的奮勇開拓,也需要更多奮斗者的砥礪前行。大塔機時代到來不僅帶來增量市場,更是在變革中找到成長機會。南通興建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主動擁抱產業變革,進入新應用場景的塔機租賃服務單位。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加入大型、超大型塔機租賃服務俱樂部的企業,南通興建擁有400噸米級以上塔機近40余臺,100噸至160噸起重量塔機五臺,超大型塔機起重力矩累計近五萬噸米,致力于為中能建、中電建、中交、中鐵以及中國建筑等單位,提供大型、超大型塔機租賃服務。南通興建法人馮明濤說:“通過升級機型和恰當的選型,在中聯重科的鼎力支持下,我們提前布局大型、超大型塔機的市場空白,全面涉足超大型塔機租賃服務。我堅信,未來的大型、超大型塔機租賃市場將會伴隨著PC建筑施工的深化改革而備受青睞。”

      不可否認的是,大塔機應用的人才儲備仍是掣肘行業發展的短板,好的技術人才隊伍和規范的運營管理維護是大塔機租賃成功所在。正如馮明濤所言,中小型塔機租賃是提供設備服務,而大型、超大型塔機租賃服務是提供施工設備解決方案。

      作為中國塔機行業龍頭,中聯重科已經做好了準備,充分挖掘大塔機吊裝應用優勢,在人才培訓和銷售模式創新上不斷創新,引領塔機進入新領域,共同構建大塔機施工的生態系統,承接時代發展使命,共創行業大塔機的新未來。

     

    (責任編輯:彭保勝)



    關鍵詞: 中聯,中國,全球,施工,建造,橋梁,設計,工程,技術,塔機,起重機

    相關下載

    熱點專題

    點擊排行

    點擊排行

    国产人伦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