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柳工投資并購風云 品塔機產業格局變幻(二)
發布時間:2021-11-06 06:26
作者: 王剛
除了補齊工程建設機械產業短板這個因素之外,建筑起重機市場究竟有多誘人,吸引柳工投資并購江漢建機。
2021年行業銷售規模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3%,總額超過480億元,行業龍頭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150億元,接近三分之一。
規模上相比中國挖掘機還是有點兒差距。但是中國建筑起重機勝就勝在不僅規模全球最大,還能主導制造領域的“游戲規則”,擁有國際標準的話語權,甚至是我們企業的制造和安全標準部分已經超過了歐洲標準。
在產業布局上,工程機械幾大巨頭更是當仁不讓。
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智能工廠今年5月份全線投產,年產值規模超過200億元,每18分鐘下線一臺塔機。
徐工、大漢科技、三一重工在建筑起重機規模上,雖然遠不及中聯重科,但增長速度和布局能力同樣不可小視。去年徐工又投資了20個億,年產塔機施工升降機5000臺,大漢科技也在2019年投資4億元建設智能工廠,三一投資10億元在湖南寧鄉規劃產能8000臺塔機。
總體來說,中國建筑起重機械市場,現在是兩極分化非常明顯,中聯重科一支獨大,徐工、大漢科技、浙江建機、廣西建機、廣州特威、江漢建機、南京高立等等,還有川建、沈建、永茂老牌勁旅,科曼薩、波坦外資品牌,后面加速追趕,接近400家制造商瓜分300億規模,第二梯隊市占率非常分散。
但從趨勢上來說,競爭格局逐漸優化,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海外出口增長迅猛,相信這也是柳工選擇此刻投資布局的主要原因。
回看中國的塔機發展歷程,從蹣跚學步,到自主創新;從技術引進,到中國本土化;從進口替代,到走出國門,一路奮起直追,可謂是歷盡了艱辛。
把時間倒回到2009年,幾家國內大型建筑起重機械生產企業新基地陸續投產,產能進一步放大。中聯重科建起產銷規模上到了10個億,盡管只是現在的二十分之一,但中聯建起常德基地投產,解決了產能瓶頸,可以說已經駛上了發展快車道,國內外塔機市場也勢必會迎來一場更加激烈的競爭。
時任中聯重科建起總經理的黃群女士有一段表述,中國塔機制造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元件質量不過關和創新能力不足,還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學習、趕超。
十幾年過去了。中國塔機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塔機的創新也已經從之前的“跟隨式創新”升級為“引領式創新”。用喻樂康會長的話說,過去,我們國家有什么裝備,工程施工裝備就用什么裝備;現在,工程需要什么塔機設備,我們就研發什么設備。只要市場有需求,我們就有研發能力。
在產業鏈條方面,龍頭升級,步步升級,龍骨、龍身、龍尾都跟著長進。高質量制造正在成為中國塔機的全新推動力,逐漸釋放的拉動效應已經呈現。
對于江漢建機來說,柳工鋪就的階梯,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上游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面對下游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投資增速不見起色,采購主體租賃公司曾經昂揚向上的勢頭日漸乏力,而一線龍頭構筑的護城河更是難以逾越。
江漢建機能否崛起,不僅要看市場周期的變換,更要看柳工是否有足夠的耐心,推著他們從二線配角擠進一線主戰場。
關于柳工投資并購江漢建機,關于建筑起重機產業發展,期待您在評論區貢獻思想和智慧,共同探討交流。行業發展離不開媒體聲音,您的點贊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責任編輯:休魚)
關鍵詞: 風云,規模,投資,中聯,中國,起重機,億元,我們,創新,市場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