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立足知識產權創新發展 為工程機械全產業添彩
發布時間:2022-05-06 08:53
4月26日,在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保護知識產權駐企業工作站”掛牌儀式在中聯科技園舉行。中聯重科是榮獲長沙市公安局、長沙市知識產權局授牌的第一批裝備制造高科技企業。這既是對中聯重科技術創新和研發制造實力的認可,也是對公司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肯定與支持。
當天,中聯重科還啟動了覆蓋各大園區的“中聯重科30年慶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向員工普及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激發興趣和保護意識,推動公司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開展。
△世界知識產權日,中聯重科舉行保護知識產權駐企業工作站的掛牌儀式
據了解,作為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截至2021年底,中聯重科累計申請專利近13000件,其中發明專利近5000件,累計授權專利1萬余件,其中發明專利近3000件,在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專利申請;獲得中國專利金獎3項、中國專利銀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8項,并累計主導和參與制修訂了17項國際標準,具備超強的知識產權綜合實力。
4·26世界知識產權日,湖南日報以《創新驅動 智造未來——中聯重科“借力”知識產權助推高質量發展》為題,專版聚焦中聯重科立足知識產權的創新發展成果,彰顯行業領先的研發智造實力。
以下為全文報道。
▲湖南日報專版報道中聯重科知識產權強企之路
中流擊水,奮楫者先。
作為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中聯重科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升知識產權發展意識,推動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成為公司的“必修課”。
知識產權已成為中聯重科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奮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關鍵變量。
得益于知識產權強企戰略的不斷推進,公司發展量質齊升,激發出高質量發展澎湃活力。
在全面開啟知識產權強企的偉大征程中,中聯重科正以一個企業的榮光,為中國工程機械全產業添彩。
專利發明:從行業首份到行業第一
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正式實施。作為知識產權重要組成部分的專利領域,迎來首部國家法規,為專利保護及知識產權發展奠定了堅實法制基礎。
兩個月后的6月8日,中聯重科的前身長沙建筑機械研究院(以下簡稱建機院)正式提交“振動樁錘”的專利申請并獲授權,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第一份專利。
資料顯示,僅在《專利法》頒布當年,長沙建機所就申請并獲授權了“振動器偏心力矩調整機構”“錐形傾翻式混凝土攪拌機”等8項專利,彰顯國家級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精神和科技研發實力。
在此之前,作為中國創立最早、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于一體的應用型研究機構,建機院從成立之時的1956年開始,就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塔機、中國第一代纜索起重機、中國第一臺輪胎壓路機等多個 “中國第一”的產品,并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
▲我國首臺自升塔式起重機參建北京飯店擴建項目
每年均有一批各類科研成果問世的長沙建機院,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多項產品技術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國工程機械產品技術的基礎,支持了當時中國70%的工程機械企業走上發展之路,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發源地”。
1992年,成立近40年的長沙建機院迎來自己的“蝶變”時刻。這年的9月28日,中聯重科董事長、CEO詹純新(時任長沙建機院副院長)帶領7名科研技術人員組建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開始探索科研院所市場化之路。
國家級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基因,得以在更高更大的平臺被發揚光大。
中聯重科成立以來,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加大,專利暨知識產權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迎來多個高光時刻:2008年,提交第一件國際專利申請;2012年,擁有的中國發明專利突破100件;2015年,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突破1000件大關;2021年,中聯重科研發費用達38.65億元,同比上升15.56%。同時,期內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6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48%,全年授權專利同比增長99.2%。
豐碩的科研成果既源于持續的研發投入,也源自得天獨厚的科創平臺。資料顯示,中聯重科擁有8大國家級創新平臺。
“我們依托行業唯一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進優秀專家人才,組建了強大的研發團隊。創新技術、發明專利加速涌現。比如, 2021年,我們的發明專利‘臂架振動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控制系統以及工程機械(ZL201310642578.2)’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金獎。”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中聯重科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金獎
研發人員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中聯重科研發隊伍不僅形成了老、中、青穩定傳承,同時也引鳳筑巢聚人才,迸發出人才匯聚的蓬勃之力。截至2021年,公司研發人員數量達到7200多名,同比增長20.8%,在公司員工中占比近三成。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聯重科累計申請專利近13000件,其中發明專利近5000件,累計授權專利1萬余件,其中發明專利近3000件,在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專利申請;獲得中國專利金獎3項、中國專利銀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8項,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單位。
截至目前,中聯重科共斬獲累計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等九個“行業第一”。
除了專利布局,中聯重科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戰略發展還體現在國際標準制修訂上。中聯重科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承擔單位,有力提升了我國工程機械的國際競爭力。
中聯重科累計主導和參與制修訂了17項國際標準,其中主導發布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個國際標準、起重機行業第一個國際標準、混凝土泵送機械行業第一個國際標準,大大提升了中國工程機械國際市場規則制定的話語權。
產權保護:從單個產品到全產業鏈
知識產權是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的核心資產,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侵權行為損害企業創新能力和“中國制造”聲譽。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聯重科一直以前瞻性的視野和全球性的格局走在行業的前列。
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組建了一支國際化的知識產權團隊,并搭建了知識產權信息利用檢索平臺,為自身知識產權保護導航,為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實際上,在產品研發階段,尤其是打造沒有先例可循的世界級產品中,中聯重科就開始了知識產權的布局。
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全球最長的混凝土臂架泵車”——中聯重科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產品上,集120項專利技術于一身;中聯重科打造的起重能力世界第一、臂架長度世界第一、負載行駛能力世界第一全地面起重機QAY2000,專利申請量達到近80項,其中50%以上為發明專利;國內首臺3000噸級超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ZCC3200NP擁有相關自主知識產權5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0余項;到新近下線的全球首臺萬噸米級上回轉塔機W12000,中聯重科針對關鍵核心技術,采取核心專利+外圍專利全面布局的措施,形成了多維度、嚴密的專利保護網。
▲中聯重科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全球最長的混凝土臂架泵車”
▲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W12000-450
4月25日,在長沙河西中聯智慧產業城,塔吊林立,各種建筑車輛往來穿梭,工廠建設如火如荼。
據介紹,中聯智慧產業城從開始方案調研、方案立項到方案實施,均做了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
這座總占地面積超10000畝,總投資約1000億元的產業城,將“看得見的智慧”和“看不見的智慧”相融合,匯聚300條智能產線,600多項產線專利技術,建成后將形成以4大主機園區、4大關鍵零部件中心和8大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1個國際標準秘書處為核心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成為全球領先的高效之廠、生態之園、智慧之城。
截至目前,中聯智慧產業城已申請100余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2件;正在布局的專利有160多件,另有非專利創新技術數十件。
▲建設中的中聯智慧產業城
中聯智慧產業城的4個主機園區預計創造800多項產線創新技術,平均每一個主機園區就將擁有產線專有技術多達200余項,覆蓋下料、焊接、機加、涂裝、裝配、調試、物流等工藝,還包括基于AI技術的自學習自判斷智慧零部裝配方法、智能化懸浮式數控柔性合車系統、“自動安裝島”連續作業裝配銷軸新技術、基于視覺技術的整機自識別自動擰緊機構,以及下車“黑燈裝配線”工藝流程方法等行業首創的專有技術。
隨著專利布局工作的推進,這艘智造航母的知識產權保護罩正逐漸形成。
當然,不僅僅在中聯智慧產業城,在各智能制造園區,中聯重科重點圍繞智能化、數字化和綠色化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也都構建了嚴密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網。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一角
近年來,中聯重科還注重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執行,并根據這些法規及時修訂公司制度。
此外,中聯重科還加大打假維權力度,維護企業自身專利權益。中聯重科顏色組合商標勝訴案是國內裝備制造行業“顏色組合”商標侵權勝訴的第一案,曾入選湖南省2020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件。
一個創新能力更強、發明專利數量更多、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更高的全球標桿企業正大踏步走來。
綠色發展:從率先布局到雙碳引領
2021年底,在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舉行的新能源產品及碳纖維復合材料新技術發布會上,中聯重科一舉推出8大系列16臺新能源產品,和行業首款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以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技術優勢,展現出引領綠色發展的雄厚實力。
近年來,中聯重科已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完成了近200項專利,以完全自主的“獨家秘技”助力推進公司綠色發展。
“隨著知識產權工作的不斷推進,中聯重科在綠色發展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全自主的技術成果。”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在新能源板塊,中聯重科自主研發、全面掌握了核心技術——電控技術,不僅具有設計生產新能源工程機械的能力,還有生產新能源裝備關鍵零部件的能力。
同時,中聯重科還在可靠電驅作業、集成化控制、高效動力鏈、快捷補能等方向取得系列技術突破,攻克了工程機械變載頻技術、位能負載能量回收、機電動力耦合、高電壓平臺快速充電等新能源技術。
比如俗稱“Z斯拉”的ZTC250N-EV作為中聯重科研發的全球首款純電動汽車起重機,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從“整機構架、驅動模塊、電氣模塊、輔助模塊、外觀”等五個方面研發了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
▲全球首款純電動汽車起重機ZTC250N-EV
此外,全球首款純電動混凝土泵車、國內最大噸位的純電動寬體自卸車、國內首款全電動剪叉式高空作業平臺、 M80L-18型舉高噴射機器人、ZE75GE 純電動液壓挖掘機、409型換電攪拌車、氫燃料電池重型底盤等14款新能源領域的重磅產品,均在節能、環保、高效、安全、智能、數字化等方面取得關鍵性技術突破,是行業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
在中聯重科的新能源、新材料產品“菜單”上,令人驚艷的還有完全國產化的纖維臂架泵車。
這款泵車是中聯重科自主研發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金屬混合結構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在碳纖維臂架設計、制造技術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這項成果助力我國實現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從原材料、裝備、設計計算方法到工藝制造等全鏈條的國產化,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同時,大幅降低了應用該項技術的價格成本,助力這類新型高性能材料的商用落地。
▲中聯重科全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
“在新材料方面,我們已經發明了近40件專利,碳纖維新材與高強鋼混合結構新技術、復合新材大型結構增材式智能一體成型技術等關鍵技術成功突破,最終實現了碳纖維材料在工程機械領域的應用。”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相關負責人難掩激動。
這是由于碳纖維是一種“抗拉(伸)不抗壓(力)”的材料,要想應用在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復雜多變、具多關節結構的細長臂架上,就需要實現設計—計算—制造—試驗成套技術完全自主創新。
“今天很欣喜的是,我們成功了。”中聯重科副總裁、總工程師付玲說。
從2008年中聯重科以高強鋼結構設計與制造成套輕量化技術作為推動產品綠色化的核心,到如今實現新能源產品多元發展、全系列覆蓋。
歷經十多年的發展,中聯重科綠色發展的內涵不斷深化、手段和方法不斷豐富,知識產權所取得的成績傲視群雄。
立足于這些全面自主創新的成果,中聯重科將持續引領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和發展的可持續。
▲中聯重科發布的全球首款混動全地面起重機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未來,隨著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中聯重科將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高價值專利的培育和運用,努力使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包含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推動企業不斷攀登全球價值鏈高端的同時,助力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加速邁進。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