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關注工程機械中國制造
發布時間:2023-03-07 14:06
來源: 人民日報 徐工機械
布局“國之重器”,破局“卡脖子”難題,為塑造經濟發展新格局不斷謀勢、蓄勢、聚勢,正是今天大江南北的百舸爭流。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在聽取全國人大代表、徐工機械總工程師單增海匯報的新成績單后,習近平總書記感慨:“我國的制造業門類非常齊全,現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過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高質量發展就要體現在這里。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
▲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
5年多前,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就到過徐工集團。這家始于八路軍魯南第八兵工廠的重工企業,這些年在科技創新上鉚足了勁,給總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
總書記環顧會場。江蘇昔日也有過彷徨,這些年在制造業上勇立潮頭,走出了新天地。
“我常說兩個必保,一個是糧食飯碗中國必須端牢,再一個制造業必須筑牢。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必須靠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不能‘一招鮮吃遍天’,缺了哪一項國際市場都保不了我們。”
今年是徐工創建80周年,從默默無名到躋身全球前三,在徐工的新成績單上,又是如何提升中國制造硬實力?
3月5日早8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正式開啟。全國人大代表、徐工機械總工程師單增海亮相“代表通道”,就新華社“如何提升中國制造硬實力”接受采訪。
單增海在當天上午的“代表通道”上表示,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工時乘坐過的全地面起重機,如今通過技術升級,關鍵指標已達全球第一,整機國產化率也由原來的71%提升到100%,所有零部件均為中國制造,有力補上了“中國制造沒有芯”的短板。
為了自主研制超級移動式起重機,徐工團隊的200多位專家、100多位高級技師,十年磨一劍,攻克了七大關鍵核心技術,完全形成了千噸級起重機自主研制的能力,實現了我國原創、世界領先的重大創新。
“這5年,我們將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從1200噸提升到2600噸,產品施工風電機組的安裝高度,從最大100米突破到最大160米,功率從原來的2.5兆瓦突破到8.5兆瓦。”在代表通道上,單增海分享了徐工自主創新、自主研制的成績單。
5年以來,2600噸全地面起重機、700噸液壓挖掘機、1.5萬噸米塔機、35噸裝載機等多項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近千項關鍵核心技術、一批關鍵核心零部件……同樣出自徐工,來自“中國制造”。
單增海表示,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殷殷囑托,始終心懷產業報國志向,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