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三年補貼,工程機械電動化復刻乘用車?
發布時間:2023-03-14 12:16
來源: 原創
作者: 彭保勝
“雙碳”目標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廣泛共識,在電動化乘用車加速進入千家萬戶之際,一場以電動化為引領的新能源革命,正由乘用車領域傳導至工程機械領域。主要工程機械制造商都發布了電動化產品,產品門類、型號不斷豐富推陳出新,供應鏈體系再造、三電技術協同攻關,商業模式系統創新,工程機械電動化春潮涌動。
廠商媒體宣傳鼓噪甚囂塵上,但雷聲大雨點小,從市場銷量看,電動工程機械仍處于“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用戶不愿意充當實驗“小白鼠”,電動工程機械更多的是充當迎合政策監管的“花瓶”。
如何破解難題,突破瓶頸?或許可以從電動乘用車的補貼政策中得到啟示。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杜娟就建議,對工程機械電動化產品實行三年補貼政策。她預計到2025年行業電動產品的銷量將有大幅度提升,三類主要產品可實現銷售收入分別為42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向文波也建議國家層面強化政策引導,做好統籌結合,加快推進新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
“新能源是個新賽道。過去我們通過積極的財政補貼政策,乘用車建立了很好的電動化汽車工業體系,讓中國電動化走在世界前列。電動化的進一步深化推動還需要國家的支持,加快與新能源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向文波說。
01 扶持新能源工程機械勢在必行
發展電動化工程機械,不僅是未來的趨勢和方向,更是現實的需求。
首先,傳統燃油工程機械的碳排放導致高能耗和環境污染,數據表明,工程機械全行業柴油消耗量約占全國總量三分之一,平均一臺高排放工程機械排放量相當于30-50臺家用轎車的排放量之和,一些使用時間過長的老舊工程機械排放量更大。而根據測算,我國工程機械年度碳排放總量超過2億噸。而電動工程機械基本屬于零排放,能更好的解決碳排放帶來的環境問題。
其次,低碳施工的現實需求在快速增長,催生了對電動工程機械的需求。像川藏等生態脆弱地區,環保要求高,電動化產品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還有一些封閉空間、隧洞的施工,由于通風條件差,氧氣不足,作業可持續性低,電動化產品可有效保證施工進度,縮短工期。
另外,電動工程機械更低的使用成本,成為其越來越受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電動工程機械仍面臨的困難
既然電動工程機械具有這么多優勢,在市場上應該一路高歌猛進才對,然而現實卻不盡人意,目前我國新能源工程機械的滲透率仍不足1%。以裝載機為例,2022年全年共銷售各類裝載機123355臺,而全年電動裝載機的銷量僅為1160臺,不及總銷量的1%。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購機和更換配件成本高。盡管電動工程機械使用成本大幅降低,但制造成本或一次性購買成本仍居高不下。比如一臺純電動裝載機價格在80萬元左右,而一臺燃油裝載機售價在35萬元左右,中間差價高達45萬元,這種較大的差價在其他電動工程機械種類中也是普遍現象。
二是電池壽命較短,以及使用過程中性能不斷衰減。現階段工程機械所使用的大多是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性能較好的鋰電池充放電次數一般也不會超過千次,按每天工作8小時來說,就算一天只充一次電,鋰電池壽命也不超3年。而磷酸鐵鋰電池在合理充放的情況下可以充電2000次左右,其使用壽命也不過5年左右。因此,就單從使用電池的使用壽命而言,與傳統的柴油機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是電動化配套設施和服務滯后,工作環境受限。工程機械的日常工作環境通常較為惡劣,存在著高寒、高溫、塵土多及振動大等特點,對產品的電池和電機的品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并且工程機械速度較低,多數產品無法上道路行駛,難以實現長距離、頻繁移動充電,往往需要額外的配套設施。
03 政策支持加快產業鏈完善
要突破電動工程機械的發展瓶頸,一方面需要制造商和電池生產企業在技術方面持續創新,進一步降低電池成本,提高電池壽命,同時提供更多配套設施和服務。
同時,國家政策支持將是解決電動工程機械行業難題的關鍵。
電動乘用車的發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給電動工程機械帶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早在2013年,我國便有了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的支持政策。截至2022年6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1.6%,超過了工信部之前規劃到2025年達到20%的目標。
王杜鵑代表建議,可以參照貨運電動汽車的補貼方式,遵循“誰購買誰使用誰享受”補貼原則,對用戶購置的純電動工程機械產品予以補貼。對工程機械電動化產品實行三年補貼政策,預計到2025年行業電動產品的銷量將有大幅度提升。有業內人士預測,2025年電動工程機械的滲透率將達到25%。
工程機械電動化是我國實現能源轉型所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工程機械電動化將有助于我國工程機械實現“彎道超車”和“領跑”,推動全球工程機械領域綠色革命。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地,將打開相應市場的上升通道,布局該領域的企業也會繼續增加,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會愈發完善,市場肯定會迎來更快的發展。
(責任編輯:休魚)
關鍵詞: 工程機械,電動,產品,新能源,政策,發展,補貼,乘用車,電池,雙碳目標,產業鏈完善,工程機械品牌網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