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uww4y"><kbd id="uww4y"></kbd></noscript>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 <table id="uww4y"></table>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歡迎來到工程機械品牌網!

    新聞資訊
    • 全部
    • 新聞資訊

    楊華勇院士:推動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行業快速發展


    發布時間:2023-03-23 11:33

    來源: 原創

    作者: 彭保勝

    “我們需要原創的技術,更多的基礎研究,更大的投入,來支撐原創技術產生在中國。要把技術轉化做好,讓它變成商品。”

    近日,楊華勇在接受人民網兩會特別節目“兩會云客廳”專訪時,圍繞數字中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地下空間開發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探討。

    楊華勇是流體傳動與控制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流體動力基礎件與機電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并于近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在英國完成博士學業后,楊華勇選擇回到浙大產業報國。他常年扎根企業廠房、施工現場,帶領團隊與龍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潛心攻關;帶領團隊在“973”計劃支持下,開展了兩輪十年以上的基礎研究,成功研制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盾構樣機,打破國外壟斷,使我國進入盾構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在往年兩會上,楊華勇曾多次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治理等話題。

     

    01  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楊華勇介紹,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無論是技術攻關還是產業發展,都取得了很多突破。要繼續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加快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發展,一是頂層設計做好統籌;二是聯合各方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在關鍵基礎件上補短板;三是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來支撐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行業的快速發展。

    科技成果的轉化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可以概括為“政產學研用金媒”。首先政府引導和支持時既要支撐“0到1”的突破,也要關心“1到10”“10到100”;其次,產學研用需要長期穩定的合作,聚焦一個領域、一個關鍵技術,讓技術從想法到概念創新設計,最終到現場應用;另外,楊華勇希望金融力量在中試階段介入進來,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谷”的問題;此外還有媒體的宣傳,最終讓科技成果服務于消費者、服務于社會。

    談到數字化轉型,楊華勇表示,工業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應用、售后服務到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都要實現數字化。他建議,要創造自主品牌的中國工業設計軟件;要用更多的基礎研究、更大的投入來支撐原創技術產生在中國;要把技術轉化做好,讓它變成商品。

     

    02  數字中國與工程機械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提出 ,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在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的過程當中,楊華勇認為,在工業領域就是要把數字化與工業相結合,工業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應用到售后服務,以及再制造全生命周期,都要實現數字化。

    在工程機械領域,數字化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作為我國裝備制造優勢產業之一,工程機械行業正全面擁抱數字化、快速提升智能化。

    2022年,中聯重科加速生產制造智能化升級換代,智能園區、智能工廠、智能產線建設相繼落地。公司正大力而快速地推進產業智能制造和全業務數字化轉型,帶動企業制造能力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全力推動產業生態、形態、業態深刻變革,進入全面創新、全面升級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自2018年以來,三一重工上下以“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決心來推動數字化轉型。從2020年開始組織全員學習機器人操作技能,到2022年組織數據架構方面的學習,三一此舉的初衷是堅持推進“數智化、電動化、國際化”戰略落地。

    徐工從戰略整體出發布局數字化轉型,從信息化基礎建設、兩化深度融合、數字化提升到智能化升級,不斷強化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數字技術、工藝技術、制造技術的融合創新,持續引領數字化轉型,賦能產業鏈同盟軍協調發展。

    數字化、智能化也是全行業的選擇。2022年,山河智能的《智慧礦山管控系統研究與開發》和《工程機械AGV的研究與應用》分別入選2022年湖南省“數字新基建”名單的“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兩大方向標志性項目;柳工挖掘機智慧工廠打造應用機器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地區數字化標桿工廠,實現生產線和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以及智慧管理……

    “數字化是穿越周期的法寶之一。”據業內專家介紹,工程機械是典型的離散制造,行業繁榮期需要大量人員,低迷期往往需要控制人員數量,這就導致制造成本高,市場響應速度慢。數字化轉型能為工程機械企業大幅壓縮人員、生產、物流成本,平滑行業周期。

     

    03  提升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水平


    地下空間的有效利用是世界級的難題,那么目前我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我們又該如何用好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推動地下空間的數字化發展呢?

    楊華勇院士指出,我國城市化進入中后期,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空間非常擁擠。因此,這方面需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統籌社會各界、政府各部門,共同做好中國城市的地下空間開發,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楊華勇曾建議,加大科研投入,推進地下空間新技術開發和應用,加快地下空間的開發進度。確保地下空間開發資金來源穩定,避免工期延誤和施工質量不合格的情況出現。

    在對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方面,楊華勇在技術創新上也做了很多突出貢獻,比如為盾構裝上“中國心”,我國首臺盾構裝備就是由楊華勇及其產學研團隊合作研發。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完全依賴于國外二手盾構或是高價進口新盾構,這成為當時困擾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難題。作為流動傳體與控制領域專家,楊華勇帶領團隊常年到訪企業廠房、施工現場,經過10多年關鍵技術的產學研聯合攻關,國產盾構裝備成為世界名牌產品,打破了“洋盾構”從技術到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自主設計制造盾構的大規模應用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今,我國已經實現直徑16米及以下盾構機的自主設計和量產,形成鄭州、長沙、常熟等多個盾構產業化基地。國產盾構不僅在掘進速度和性能上表現優異,占據國內新增市場份額的95%以上,而且走出國門,名揚四海。中國已然進入了盾構裝備設計制造發達國家行列,引領未來發展!

    (責任編輯:休魚)



    關鍵詞: 數字化,中國,技術,盾構,制造,工程機械,地下,空間,發展,楊華勇,工程機械品牌網

    相關下載

    熱點專題

    點擊排行

    點擊排行

    国产人伦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