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建重工:打造“國之重器”,助力“超級工程”
發布時間:2020-12-25 10:22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作者: 彭保勝
11月24日-27日,鐵建重工攜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盛裝出席了bauma CHINA 2020。本屆寶馬展,鐵建重工以“打造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助力全球超級工程建設”為主題,在1550平方米的地下工程裝備行業最大展館內,展出了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國產首臺四臂鑿巖臺車等30余臺代表行業最先進技術的產品及模型,展現了全球領先的地下工程裝備和軌道交通裝備大規模定制化企業形象。
在鐵建重工的參展設備中,有代表行業前沿技術、適應復雜工況的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有助力國家隧道智能建造的鉆爆法隧道裝備;有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道岔產品;還有精心布局、全力推進的新型交通裝備、高端農業機械、綠色建材裝備、新興工程材料等新興產業板塊產品,充分展示了鐵建重工“大國重器”的獨特魅力。
國產首臺四臂鑿巖臺車
國之重器,亮劍上海寶馬展
新品發布會上,鐵建重工隆重發布了國產首臺四臂鑿巖臺車。作為鐵建重工超級隧道智能裝備的重要一員,該設備一經發布就受到了廣泛關注。這臺四臂鑿巖臺車擁有四只靈活有力的鋼臂,外形酷似“變形金剛”,可用于鐵路、公路等隧道開挖和支護作業,填補了國產高端鑿巖施工裝備的空白,能夠大幅提升隧道開挖效率,為大型隧道工程建設提供高效施工方案。鐵建重工特種裝備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劉金書介紹,該設備擁有自由度機械臂鉆進精準控制、智能型鑿巖臺車整機集成等關鍵核心技術,具備全智能開挖鉆孔、超前地質鉆探與分析、錨桿施工、管棚和注漿加固、配合裝藥及撬毛等功能。在鉆孔作業中,自動實現開孔、防卡鉆、防空打,并實時記錄鉆孔參數,分析超挖和欠挖原因,即時優化下一循環鉆孔方案。
與目前市場應用較廣的三臂鑿巖臺車相比,四臂鑿巖臺車打孔作業寬度可達17.6米、高度可達13.4米,一次作業覆蓋范圍達到200平米,每個工作臂可在2分鐘內自動完成5米深鉆孔作業,相當于兩臺三臂鑿巖臺車同時作業。鐵建重工總經理程永亮介紹道:“目前在隧道中修建高鐵的雙線軌道時,標配是2臺三臂鑿巖臺車,所占空間較大,且需要投入更多的設備和人員,而如果使用新型的四臂鑿巖臺車,僅需一臺車就能解決相關的難題,不僅能更加高效的完成隧道鉆孔的工序,在經濟性和安全性方面也更有優勢。”
另一款廣受追捧的“國之重器”則是網紅產品——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模型),這也是這款產品模型的首次展出,“京華號”刀盤涂裝從京劇臉譜中提取視覺元素,外觀鮮明奪目,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據了解,“京華號”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現用于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配置了常壓換刀、伸縮主驅動、超大直徑重載管片高效倒運及拼裝技術、高效大功率泥水環流系統、高精度開挖面氣液獨立平衡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使高強度、高風險、高污染的隧道掘進作業轉變成相對安全、高效的綠色施工模式。今年以來,鐵建重工還陸續推出了其他3臺15米級及以上超大直徑盾構機,有力推動了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研制邁上新的臺階。
本次展會,鐵建重工全新登場的超級地下工程裝備,集合了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前沿技術和隧道裝備核心共性技術,兼具定制化、綠色化、智能化、國產化等特點,能夠適應超惡劣的自然環境,應對超風險的地質條件,采用超常規的設計施工方法,滿足超大超長超深地下空間結構施工要求,不僅將解決我國緊迫的超級工程施工需求,也將大幅度提升國內地下工程裝備的技術水平,實現領先國際的跨越式發展。
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
為國鑄劍,行業難點巧攻關
經過多年發展,國產隧道裝備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90%,突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封鎖。但是,鐵建重工總經理程永亮也表示:“隧道裝備本身是一個比較小眾的行業,對安全性高、作業空間、地質適應性等有較高的要求,以確保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高效和環保,這種特點就要求設備的定制化,并且在應用過程中要與施工現場密切接觸,對設備制造商服務整個工程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從策劃階段起,我們就要參與到整個工程,從勘察、設計、施工到后期運營,所以這個行業對設備要求很高。但因為需要定制化等原因,一款產品的需求量又比較小,投入回報不成正比,所以一直沒有受到太大關注。”程永亮道,以前行業普遍認為工程裝備應該由專業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來做,而不是由工程單位來從事裝備的研發制造,但由于隧道施工裝備和工程現場密切相關,定制化程度要求很高,因而中國鐵建決定由鐵建重工來研發制造地下工程裝備。“近幾年發展來看,我們自己做的設備更符合需求,某種程度上講我們是“跨界”,中國鐵建本身是一家工程企業,對地下工程裝備的難處深有體會,于是讓我們鐵建重工來研發這些設備,以滿足所需。”
工程單位“跨界”去從事地下工程裝備的研發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市場上就已經有相當多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如何在百舸爭流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首先就要有自己技術上的優勢。借著母公司中國鐵建在工程領域的深厚積累,鐵建重工始終與施工現場保持密切聯系,正如程永亮所言:“并不是我們有什么產品去賣給市場,而是看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去做它所需的產品,至少我們在技術上要做到市場需要的產品我們能做得出來,這是我們對這個行業的認識。”
雖然鐵建重工打造的“重器”繁多,但程永亮仍然認為離滿足市場的長遠需求、真正解決行業難點還有很大差距。他認為目前所做的工作依然還是“問題導向”,在他看來,地下工程裝備發展的方向還是離不開“智能化”這樣一個行業大趨勢,盡管目前在中國隧道裝備行業,手工化、機具化、機械化和智能化各個階段并存,但目前隧道施工主要還是靠人,打風鉆還是主流施工手段,隨著工人的老齡化,而年輕人不愿意投入到隧道施工行業,勞動力斷層成了一大問題。因而未來的隧道裝備應該降低對操作技能的要求,使操作更加簡便,能讓一個人操作多臺設備,且一臺設備具有多種功能,這成了程永亮眼中解決這個行業勞動力問題的關鍵,“讓人干干凈凈去上班,干干凈凈出來,操作設備像‘打游戲’一樣簡便,這樣更符合年輕人的生活。我們不可能改變社會的發展趨勢,只能主動去適應,去把我們的技術和產品做好。”程永亮總結道。
鐵建重工超級地下工程裝備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