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uww4y"><kbd id="uww4y"></kbd></noscript>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 <table id="uww4y"></table>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歡迎來到工程機械品牌網!

    新聞資訊
    • 全部
    • 新聞資訊

    千里漢江第一隧:全方位智能化運用將沉管放進了“育兒箱”


    發布時間:2021-04-16 09:29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由中交二航局投資建設的千里漢江第一隧——襄陽東西軸線完成首節沉管精準沉放對接,實現了沉管隧道建設在技術、裝備、材料等方面全產業鏈的國產化,并在工程建設中實現了智能化、信息化建造。

      作為連接襄陽市東津新區與樊城老城區的一條快速通道,東西軸線建設備受社會關注。

      中交二航局負責實施的魚梁洲段全長5.4公里,總體采用隧道結構,其中兩次下穿漢江的沉管隧道總長為1011米,是華中地區首條內河沉管隧道,也是目前國內整體建設規模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

      智能沉管的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呢?一起來探秘。

     

    智能化:將沉管裝進“育兒箱”

      作為工程主體,在建設者眼中,沉管就如同嬰兒般嬌弱寶貴,須在各個環節給予最周密的照料,重要工序更是馬虎不得。

      因項目體量大、施工戰線長,用到的設備種類多達14種,高峰期一天投入140多臺。

      “我們在塔吊上裝了鉤頭可視化系統和動力卷揚可視化系統,可實時采集吊鉤工作狀況,及時將影像傳輸至駕駛室,解決了吊距超高、司操人員視線存在盲區的問題。系統自帶限位報警裝置,臨近上限位和下限位就會報警,相當于現場配備了一位不用休息的‘安全員’。管理人員也可隨時通過手機實時掌握塔吊工作狀態,及時作出預判。”在東汊工區沉管管節預制施工現場,項目部安全管理部部長李瑞介紹。

      在沉管溫控及養護方面,項目部采用了中交二航局研發的混凝土智能溫控及養護系統,該系統具備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養護區域環境溫濕度控制及工況信息實時監控三大功能。

      技術人員在混凝土里埋置了溫控元件,實時采集、存儲、分析數據,并預警和自動控制,管理人員可隨時監測沉管受力等情況,監控澆筑過程中整個沉管的應力應變,防止混凝土因溫控措施不到位出現危害性裂縫。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沉管內部采用超聲霧化機封閉養護,同時,實時檢測沉管內部濕度,均勻保濕;外部采用養護棚保溫結合外表面覆蓋保水養護,保證局部環境溫度變化可控。

      目前,混凝土信息化管理系統、信息化攪拌站、深基坑自動化水位監測系統、全自動液壓模板臺車等智能技術在項目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就像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宋文建所說:“全方位智能化的運用,就像是把沉管放進了‘育兒箱’。”

     

    智慧基因:引領基建工程產業變革

      “作為二航局重點項目,我們更關心施工組織和風險化解,因而對于安全方面的信息化投入是必須的,這是基于現實的選擇。”

      項目部執行經理孫曉偉口中的“現實”指的是:保證沉管100年不出問題的國際一流高設計標準;國家一級水源地、省級生態公園的高環保要求;5.4公里陸地、水下深基坑群施工的高安全風險;全斷面順澆、先鋪卵石基礎的高技術難度等多項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國內國際罕見施工難題。

      項目團隊決定,以新技術為先導,為項目高質量建設注入智慧基因,實現由“二航制造”到“二航質造+二航智造”的跨越。

      目前,項目沉管浮運、對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套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全過程監控系統引起眾多單位高度關注。

      它將環境條件監測、纜力監測、端封門應力應變監測、多波束測深系統、北斗定位系統、水下攝像系統、壓載水控制系統等眾多黑科技集成在一起,通過阿里云服務器大數據分析,最終以交互式三維立體模型的方式直觀呈現給現場施工人員。

      通過自動化實時監測,可實現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全過程可測、可視、可控。尤其在沉管對接過程中,面對復雜多變的水文環境,可以實現毫米級精準對接,將大大降低施工安全風險。

      還有沉管基床整平工藝試驗。

      技術人員于2019年11月在東汊基槽開挖試驗段,傳統的整平方式是,整平船自西向東進行逐壟攤鋪時,每鋪完一壟卵石就要通過人工移位一次,要頻繁移船,費時費力,位置也很難對準。

      而中交二航局自主創新研發的高精度沉管基床整平船,所有操作均在集控室操作臺上完成,整平船攤鋪完一壟卵石后,自動而精準地錨泊到下一個位置,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效果超出預期,完全滿足施工條件,也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019年11月,遠在武漢的中交二航局總部試用無人機和智能安全帽,對項目進行遠程安全檢查;2020年4月,國資委通過好視通平臺,用無人機對項目進行了遠程安全檢查。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無需長途跋涉,在辦公室就能看到現場施工情況,還能與基層管理人員進行視頻語音交流,提供技術指導,對項目進行穿透式管理。

      宋文健認為,用智能手段進行安全管控,有效引導了工人主動適應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不久的將來,將出現一批掌握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沉管預制等智能技術的產業工人,一場由信息化和智能化帶來的產業變革正在這里悄然孕育。

    (責任編輯:休魚)



    關鍵詞: 全方位,系統,項目,施工,安全,養護,監測,混凝土,信息化,智能

    相關下載

    熱點專題

    點擊排行

    點擊排行

    国产人伦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