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uww4y"><kbd id="uww4y"></kbd></noscript>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 <table id="uww4y"></table>
  • <td id="uww4y"><kbd id="uww4y"></kbd></td>

    歡迎來到工程機械品牌網!

    新聞資訊
    • 全部
    • 新聞資訊

    霸蠻湖南 何以打造工程機械先進制造業高地


    發布時間:2021-04-20 15:58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在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版圖上,湖南具有極其重要而特殊的位置。

      其“重要”在于僅長沙一地就擁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鐵建重工4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產業規模、發展質量乃至核心競爭力,均在國內外具備領先優勢,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絕對的主力軍;

      而其“特殊”則在于湖南人“敢為人先、創新引領”的內在基因,在工程機械產業發展中彰顯得更加鮮明。多項工程機械的世界紀錄,多個國家級的研發中心,乃至重大科技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攻關,無不蘊含著湖南工程機械產業創新發展拓荒牛的精神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期間,勉勵湖南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們朝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順著湖南工程機械的“拓荒牛”的發展脈絡,去探究湖南工程機械先進制造業如何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上實現創新發展,又如何打造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

     

    擔當 引領 

      山河智能創始人、董事長何清華至今仍被員工習慣地稱為“何老師”。作為中南大學教授的何清華,創立的液壓靜力壓樁機“準恒功率”設計理論和方法,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成果轉化一波三折,大學教授決定親自下場自己來干。1999年,何清華籌資50萬元辦起了公司。

      在何清華的率領下,山河智能走“先導式創新”之路,聚焦樁工機械、挖掘機、鑿巖設備、特種裝備等10多個領域,短短20年間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國內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之一。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河智能,勉勵他們說:“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制造業也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里。”

      1992年,鄧小平南巡,改革浪潮席卷而來。

      彼時的中聯重科還是一個研究院,是國內主要從事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的歸口院所,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制時代,長沙建機院依賴國家每年400多萬元的撥款艱難維持運轉,逐步陷入“抱著金飯碗沒飯吃”的困境。時任建機院副院長的詹純新認識到,由于科技與市場嚴重脫節,導致科研成果難以轉化,傳統的科研院所體制,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的要求。于是,37歲的詹純新帶著7名技術人員,1992年借款50萬元,成立中聯重科。他以“一院兩制”的新模式,通過市場化生存發展的新路徑,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便生產出了中國第一代獨立研發的混凝土輸送泵。這項技術也一舉打破了混凝土輸送泵進口和仿制研發的局面。到1993年,改革初見成效,公司實現產值400萬、利稅230萬元。

      2012年,在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旗下的兩款創吉尼斯紀錄產品——全球最長臂架泵車、最長臂塔式起重機成功下線,其建成的我國首個工程機械主題展覽館同時開館。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受邀出席了相關活動。朱麗蘭在慶典活動上表示,中聯重科是傳統科研院所改制的成功典范。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今天,中聯重科的經驗彌足珍貴。

      對于中聯重科,朱麗蘭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1999年,朱麗蘭以科技部部長的身份第一次實地感受到了中聯重科。“當時的中聯規模雖小,但發展勢頭欣欣向榮;員工雖少,但大家的士氣昂揚向上;產品不多,但科技含量首屈一指。企業的效益在全國轉制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都頗顯新意。從這家小企業身上,看到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前景,于是也就有了‘中聯是傳統科研院所改制的成功典范’的判斷。“朱麗蘭說。

      研究院變成企業,又變成股份制公司,在千禧之年成功登陸深市主板。2005年,中聯重科形成了股權多元化、治理結構科學的跨國運營體制,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經過29年發展,中聯重科已壯大成為全球工程機械十強企業。

      征程波瀾壯闊,初心歷久彌堅。脫胎于國家級科研院所,著眼于替代進口,發力于自主研發,引領工程機械技術前沿,中聯重科的創新基因中始終流淌著“國家隊”的使命擔當,注定了中聯重科在研發、技術、產品、標準上更具前瞻視野,更能彰顯風雨無阻,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力量與豪情。

      從混凝土輸送泵到泵車,從進口組裝到自主研制,從打破長臂架泵車國外壟斷到創造101米泵車全球最高紀錄,直至今日在泵車臂架設計上開創歷史先河,推出“凌云”系列鏤空臂架,輕量化和穩定性再創經典之作,中聯重科攻克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在引領全球混凝土機械技術和產品研發的征途上當仁不讓。

      國內超級大型橋梁建造方興未艾,超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然而重達百噸的大型結構件吊裝仍需配置進口塔機。全國勞動模范、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分公司副總經理喻樂康帶領塔機團隊不分晝夜進行方案設計和討論,僅用了8個多月的時間就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塔機D5200的設計開發和生產制造,在200多米高空穩穩吊起240t的橋梁構件,完美地完成它的首秀,并得到中鐵大橋局高度肯定。

      2019年,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LH3350-120動臂塔機以120噸的最大起重量刷新世界紀錄,并且實現簽約銷售,這也標志著最后一塊被外資品牌壟斷的建筑起重機市場被徹底攻克。

      2020年全球起重機械制造商20強排行榜發布,中聯重科起重機械銷售額位列全球第三,中國第一。中聯重科汽車起重機、履帶吊的市場占有率創歷史新高,特別是在大噸位起重機市場方面,130噸級以上大噸位輪式起重機產品銷售臺份達到行業第一,ZCC9800履帶吊出口歐洲,創下中國起重機制造企業出口歐美高端市場最大噸位紀錄。每一款新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無不凝結著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科研技術人員的心血和智慧,背后是中聯重科技術研發實力的厚積薄發。

     

    敢闖 敢為

      何清華與詹純新從學院和研究院起步,對核心技術與行業痛點的深刻把握,使得他們在創業征途上更具先天優勢。而梁穩根與劉飛香更像是高舉理想主義旗幟的追夢人,敢闖、敢為的湖南性格,在他們創業路上刻畫得更為清晰。

      1999年起,國內挖掘機市場快速膨脹。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在我國本土挖掘機企業幾乎全軍覆沒的背景下,毅然決定進軍挖掘機行業。逆行之路絕非坦途,從年產幾十臺卻質量問題頻發,面臨客戶退貨。三一挖機全面向日本企業學習,挖機結構件實現外協,制造工藝大幅度提高。為嚴格產品檢測標準,在進行“動臂疲勞試驗”時,機器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測試的石頭被生生地挖成了泥漿。在公司員工協同努力下,三一挖掘機的平均故障時間由幾十小時提升到幾百小時,可靠性大幅度提升。2005年是三一挖機的轉折點。隨著20噸級液壓挖掘機的成熟,挖掘機產量超過500臺。三一重機開始大規模擴充人才,以實現產品系列化。

      2009年,三一挖掘機全年銷量突破6000臺,在數量上超越全球大型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讓中國企業看到了戰勝外資品牌不再是神話。2019年,三一重機第25萬臺挖機下線,而在2020年,三一重機僅一年就完成了十萬臺挖掘機下線。

      十幾年前,在國家基建施工領域,大型施工裝備長期依賴進口一直成為行業的卡脖子、扼喉嚨之痛,進口設備價格昂貴、服務得不到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時時受制于人。尤其是以盾構機為代表的高端地下施工裝備,單臺進口價格高達幾億元。“用國外的產品,吃過虧,受過氣。不但配件供應不及時,服務也跟不上。”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說,“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中國的地下工程建設很容易被扼住喉嚨。”

      2007年,劉飛香牽頭創建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瞄準高端地下工程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產業化目標,開發了一系列全球領先的定制化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并提出隧道智能裝備理論體系。在10余年創新創業過程中,他打破技術封鎖,打造出以盾構機為代表的國之重器,帶領團隊實現國產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從跟跑到領跑的大逆轉。

     

    創新 核心

      如果說企業的創始人的拓荒精神為企業注入了引領擔當、敢闖敢為的基因,那么在研發上不遺余力的持續投入與對掌握核心技術的執著探索,則能夠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不竭動力。

      山河智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圍繞先導式創新持續發力,這也為企業發展帶來不竭的動力。截至目前,山河智能已成功研發出20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裝備產品,知識產權的年實施率不低于80%。

      鐵建重工從2007年創辦至今,一直堅持戰略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雖然鐵建重工現在成了行業的領頭羊,但始終堅持兩個不變,一是研發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20%不變,企業現有超過1000名研發技術人員;二是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6%不變,企業每年都會拿出幾億元經費開展研發。”劉飛香說。

      三一重工秉承“一切源于創新”的理念,每年將銷售收入的 5%以上投入研發,形成集群化的研發創新平臺體系,擁有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分中心。截至 2019 年底,三一重工研發人員3200人,占公司總人數17%,研發投入46億元,占營業收入6.2%。公司累計申請專利9151項,授權專利7298項。

      在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 86 米長臂架泵車、世界第一臺全液壓平地機、世界第一臺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世界第一臺無泡瀝青砂漿車、亞洲首臺1000噸級全路面起重機、3600噸級履帶起重機、中國首臺混合動力挖掘機等一系列標志性產品引領中國高端裝備制造。

      中聯重科堅持“技術為根、產品為本”的科技創新發展理念,擁有建設機械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流動式起重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現代農業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六大國家級創新平臺。截至2019年底中聯重科研發人員4300人,占公司總人數23%,研發投入20億元,占營業收入4.8%。累計申請專利10144件,發明專利3800多件。在2020年新浪財經發布的上市公司有效發明專利排名中,中聯重科以2258件有效發明專利的總數量冠頂機械設備全行業,數量是行業平均值的28倍。

      如今,中聯重科研發的新一代4.0產品聚焦智能化,讓機械設備“能感知、有大腦、會思考”,實現產品的“自診斷、自調整、自適應”,目前已有240余款4.0產品完成下線。同時,中聯重科正繼續朝著科技創新的無人區、高寒區進軍。從行業首創的鏤空臂架輕量化泵車到全球首款純電動汽車起重機,從無人遙控塔式起重機到5G遠程操作挖掘機,中聯重科“4.0A創新工程”持續推動技術和產品向深度智能化、無人化、新能源化拓展。

     

    數字 智能

      先進制造業的另一個“制高點”,則是數字化、智能化,以及與先進服務業的融合。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制造企業都在全力“數字化轉型”,實現生產設備、產品、人員的“互聯互通”,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的“共享共進”。

      三一重工近幾年技術實力不斷提升,已躍居全球第二大市值的工程機械公司,數字孿生的數字研發體系支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一個研發批次數據分析時長達1周,目前已縮短到 3 個小時以內;階段劃分以往需要人工手動切分,時長 2-3 天,目前通過根云的 AI 能力通過算法已實現全自動切分,3 分鐘內完成;數據利用率從只有 20% 不到提高到 80%;以往一個單位測試數據 10G 分析需要 2~3 個小時,目前可以在 3~5 秒內完成;沉淀經驗算子 30 多種;數據分析效率提高50倍。

      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最領先的燈塔工廠,中聯智慧產業城從零的突破,勇闖智能制造“無人區”,將實現“看得見的智慧”與“看不見的智慧”有機融合。

      看得見的智慧方面,中聯智慧產業城創新逾150項行業領先技術,建設超過7個全球領先的燈塔工廠,300余條智能產線,配備2000多臺工業機器人,1000多臺AGV全自動機器人,全域覆蓋5G、首創行業20條“黑燈產線”。

      而在看不見的智慧方面,通過全價值鏈數字化運營、智能排產、工業AI、數字孿生、全流程智能物流、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等多維度結合,將數字化與制造深度融合,實現產品一致性99%以上,產品合格率100%,生產周期縮短55%,成為有感知、會思考的智慧工廠,實現“面向未來、引領三十年”的目標。

      2020年12月31日,中聯智慧產業城挖掘機械園區首臺中大挖下線,拉開了這個世界級的“黑燈產線”工廠的生產序幕,平均每6分鐘就下線一臺挖掘機,光一個車間,就有2600個傳感器。該園區今年完全投產運營后,將具備年產5萬臺各型智能挖掘機的生產能力。

      其勢已成,其興可待。面對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競爭,湖南工程機械已經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以“拓荒牛”的開拓精神,搶占先進制造業的創新高地。

    (責任編輯:休魚)



    關鍵詞: 打造,中聯,研發,創新,企業,產品,技術,全球,工程機械,實現

    相關下載

    熱點專題

    點擊排行

    點擊排行

    国产人伦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