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碳中和 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發布時間:2021-06-17 09:29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就我國加快能源和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規劃被期待成為世界經濟綠色復蘇政策導向的“風向標”。
緊迫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將加快“倒逼”能源和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兩新一重”重點投資領域將強化綠色導向。在新基建方面,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新能源基礎設施,促進數字化和低碳化相結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加快建筑節能改造,發展綠色建筑、交通,推動分布式能源利用。在水利、交通重大工程方面,強化防范氣候風險,適應氣候變化,優化交通運輸方式,促進節能降碳。
在碳中和目標提出后,2020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就我國的碳減排目標等作出了進一步的承諾,并在接下來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這些表態和承諾要求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認識到,對內推進目標導向下緊迫的低碳轉型,成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打造現代化大國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020年,在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各項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經濟運行穩步復蘇,全社會用電情況持續好轉。全年全社會用電量7.5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全國電源基本建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29.2%,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投資分別增長19.0%、70.6%、66.4%,火電、核電投資分別下降27.3%、22.6%。
穩步推動核能規模化發展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9臺,裝機容量為5102.72萬千瓦,占全國全口徑裝機容量的2.27%;2020年累計發電量為3662.43億千瓦時,占全國全口徑累計發電量的4.94%。在建核電機組14臺,在建裝機容量1553萬千瓦,在建規模繼續保持全球領先。
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及全球的能源轉型進程都變得更加緊迫,而我國核電的發展前景尚不明朗。關于中國2050年核電裝機規模,各主流研究單位的預期有很大差別,約在1.5億~5.5億千瓦,主要取決于國家未來能源革命低碳化的戰略目標、技術路線的選擇以及各種路線的創新和競爭。考慮到各國能源轉型技術路線的選擇及基礎設施存在“鎖定”效應,未來核能較快發展大概只有二三十年左右機遇期和時間窗口期。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核電需要進一步提升安全發展水平,提高社會接受度,并在繼續提高供電效率的同時,著力解決核乏料的處理難題。隨著近兩年核電項目的重啟,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迎來批量化建設的新時期,市場前景廣闊。
風電、光伏將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
在“碳中和”及2030年“風光”總裝機12億千瓦以上雙重目標下,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十年,風電產業年均新增裝機規模預測5000-6000萬千瓦,光伏產業年均新增裝機7000-9000萬千瓦,2030年新能源裝機規模將達到17億千瓦以上。
根據國家能源局《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2121年,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比2020年提升1.5個百分點左右。今年將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分散式風電建設;加快山西晉北、新疆準東、青海海南州、東北扎魯特等存量新能源基地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青海海西州、云貴川水風光一體化基地、黃河幾字彎等新增新能源基地規劃論證,啟動一批條件成熟的項目建設;有序推動海上風電發展,啟動深海海上風電示范,各地積極出臺海上風電投資補貼、度電補貼等激勵政策;啟動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重點開展單機容量小于1.5MW的風電機組技改升級;創新推動示范項目建設,建設一批離網型新能源發電項目,推進光伏+光熱、光伏治沙、新能源實驗室平臺、新能源+儲能、新能源與氫能融合利用等示范工程。
西部為主 因地制宜開發水電
“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積極穩妥發展水電,科學有序開發大型水電,嚴格控制中小水電,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但受生態紅線和棄水等因素影響,國內常規水電開發大幅降速。
“十四五”時期,國家將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常規水電發展思路是以川、滇、藏等開發區域為重點,深入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穩步推動藏東南水電開發,加快調節性能好的控制性水庫電站建設。將啟動雅礱江、黃河上游、烏江及紅水河等水電規劃調整,加快龍頭水庫建設。目前在建水電項目有金沙江烏東德、白鶴灘、雅礱江兩河口、大渡河雙江口等水電站。金沙江旭龍等水電站正開展前期工作。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