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建造方式支撐中國建造進入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1-08-18 08:59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作者: 毛志兵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毛志兵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工程建設行業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文化建設、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近期央視熱播的紀錄片《大國建造》全景式的立體呈現了中國建筑工程的奇跡,彰顯了建造輝煌成就的背后,體現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文化自信。我本人有幸參與指導了選題策劃工作,就中國建造的時代背景和意義的內容與導演組作了充分的補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提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展,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這一重要論斷內涵豐富、影響深遠。
伴隨著“雙碳”目標逐步深入我們的各項生活,綠色低碳成為行業共識,建筑業要以“三造”融合創新來統籌“四化”協同發展,驅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引領中國建造邁向建造強國。
1 準確領會行業高質量發展時代使命
謀大事者必先觀大勢,當前中國建造在總體水平上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們的發展還不夠平衡、也不夠充分,在內涵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要變革生產方式,要推動轉型升級,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伴隨著時代的變化、世界的變化,還有中國的變化,如何推動工程建設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社會意義。
其主要體現在:一是從國家發展的層面看,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工程建設行業上下游鏈條長、輻射范圍廣,大量的制造業產品以建筑基礎設施為終端,特別是在當前外部形勢下,我們更應該通過科技創新來塑強中國建造的品牌,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促進內循環,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帶動更多關聯產業走向國際市場,要推動中國制造整體地、更好地走出去,提升我國的綜合競爭實力。
二是從城市發展的層面看,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建筑和基礎設施是城市構成的基本物質單元,生態城市、智慧城市、代表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方向,通過新型的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創造綠色、智慧的建筑和基礎設施,將綠色發展落實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城市的智慧運營更加具備支點,推動生產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活動能夠達到互聯互通、高效便捷。
三是從產業發展的層面看,是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傳統建造方式面臨的資源、環境、人力等制約不斷的突顯,難以滿足新時代的發展,迫切需要轉變建造方式,通過采用現代技術的手段,顯著提高建造及運營過程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節能環保、效率提高、品質提升,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 深刻把握“雙碳”目標下建筑行業的發展新要求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雙碳”目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的變革。這意味著我國要在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創新能力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眾多層面推動全面的變革,這不僅將引起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長遠看還將對中國的綜合競爭力在全球產業體系的分工與定位產生深遠的影響,與先進的制造業相比,工程建設行業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且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的產業,亟待推動生產方式的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圍繞“雙碳”目標推動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式的變革已刻不容緩。
一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一般而言,建筑的碳排放可以按建材生產、建材運輸、建筑施工、建筑運營、建筑維修、建筑拆除、廢棄物處理七個環節,構成全生命周期的排放量。多數研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建筑全生命期的碳排放中,運行階段占據了最大比重,達到60%到80%;其次是建材生產的碳排放,在20%到40%左右;而施工過程只占5%到10%左右,拆除階段占比更低。盡管一些學者和機構對各個階段的具體占比存在一定分歧,但普遍認為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主要源于建筑運行和建材生產。
二是“雙碳”目標對工程建設行業的影響。有研究表明,若要實現2030年建筑的“碳達峰”,則“十四五”期末建筑碳排放總量應該控制在25億噸二氧化碳,年均增速要控制在1.5%,“十四五”末建筑能耗總量應控制在12億噸二氧化碳,年均增速要控制在2.2%。能源轉型委員會ETC發布報告稱,中國的建筑業可以實現“碳中和”,但要在整個生命期內實現建筑的“脫碳”,需要對行業進行徹底的變革,要用“碳”的視角重新審視建筑的綠色發展,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標準技術體系、政策法規體系、監測體系。為此,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都已行動起來,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明確要求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期的綠色建筑、推動建立建筑業的綠色供應鏈,提高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建筑業綠色改造升級 。《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要超過70%,星級綠色建筑持續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斷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斷完善,裝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穩步提升,綠色建材應用進一步擴大。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日前也發布了《推進建筑材料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倡議》,要求全行業扭轉以不可再生資源能源承載型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轉向綠色資源能源、生態友好、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提出我國建筑材料行業要在2025年前全面實現碳達峰,水泥等行業要在2023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此外,《綠色建造試點工作方案》已正式發布,目的是主要進一步推進綠色建筑產品和建造過程的統一,為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減少碳排放、助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3 要牢牢抓住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何為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回答。據了解,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也立項了很多課題來開展研究,我的理解是,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就是要在保持較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高質量要體現在產業整體競爭力更為強大,集中體現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過程安全、精益建造、品質保證,最終實現價值創造。
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從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視角進行適當的分享與交流。我認為,一是要抓住“三造”融合創新,來驅動高質量的發展,對于建筑業而言,如何借助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三造融合”來推動技術創新和行業變革,將是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中國創造引領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支撐中國建造,中國建造推動中國創造和中國制造更好地向前發展,“三造融合”不但可以改變中國,還將影響世界,因為“制造+建造+創造”是建筑業生產方式變革的內在基因。回顧建筑業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建筑業的技術革命與鋼鐵工業、機械制造業、信息產業等工業部門的技術變化緊密相關,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生產方式總體上仍比較落后,還沒有真正完成建筑的工業化。橫向比較,制造業的先進性已經顯著領先于建筑業,而生產效率、質量控制、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制造業先進技術向建筑業轉移擴散,將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制造+創造+建造”為特征,推動現代工業技術、信息技術與傳統建筑業的融合創新,尋找建筑藝術與建造技術的完美契合點,探索研發、設計、制造、建造、服務的高度集成的新的生產與服務體系,代表了建筑業生產方式變革的內在基因,并將在適應不同類型的建筑特點的要求下,創造更廣闊的新技術應用成果。
二是要統籌四化的協同發展來推動建造方式變革。在新的發展理念要求下,促使傳統建造方式向節能、綠色、低碳、環保等現代化建造方式轉變,推動中國建造的綠色化、智慧化、工業化和國際化的協同發展,是新時代面臨的新任務,更是我們建筑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一)綠色化是新理念的重要要求,面對嚴峻的碳排放攀升形勢,為進一步加強建筑領域的綠色化和減碳力度,轉變傳統建造方式,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是實現降低建筑領域碳排放的重要舉措,建筑領域除降低用能實現“碳中和”,更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綠色的發展,推動以建筑設計為主體的技術方法創新,推進空間節能和設備節能的融合,大幅降低供暖、空調、照明、電器等用能需求,促進部分時間、部分空間的低碳用能的理念落實,對減少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至關重要,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未來零碳建筑、低能耗住宅等也將成為綠色建筑的重要發展部分。
(二)智慧化是新時代的關鍵引擎。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已成為全球建筑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是行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從工程建造的產業鏈來看,在BIM、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建筑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工程建造從設計到施工、到運維的數字化轉型持續加快,驅動數字建造向智能建造、智慧建造提升,新型建造得到了技術上的有力支撐。從各建造相關的主體看,無論是工程項目的管理模式、建筑企業的管理方式,還是宏觀層面的政府監管,都在向數字化快步邁進,智慧建筑、智慧社區、智慧交通等支撐了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將社會發展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三)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堅實基礎。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國家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施工現場的勞動力短缺和成本提升等問題在不斷出現,對施工現場的作業方式、建筑節能降耗、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業化方式重新組織建筑業,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建筑質量的重要方式,對帶動建筑業全面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造品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新型工業化需要強調建筑、結構、機電、裝修全專業一體化,規劃設計、生產制造、施工裝配、智慧運營的全流程一體化,其前提是設計與工藝標準。工業化建造也不應局限于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的工業化也是工業化的一種場景,比如空中造樓機、住宅造樓機等智能化產品就是施工現場工業化重要的表現方式。
(四)國際化是構建新格局的關鍵要求。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各種不穩定因素交織,全球產業化的分工格局面臨歷史性的重大重構,大國競爭日趨劇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推進,邊緣創新、跨界融合趨勢明顯,挑戰和機遇并存。建筑企業實施海外戰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將有利于新發展格局下,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增強經濟活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總之,建筑業要以更深邃的歷史眼光、更高的目標站位、更強的使命擔當來推進國際化經營,充分發揮全產業鏈的優勢,最大范圍參與全球競爭,整合全球創新資源,以技術標準帶動產業國際化融合,堅持國際化視野,體現中國元素,積極推進工程總承包、工程全過程設計咨詢服務等有效的國際慣例,加快建立市場誠信機制,推動與國際化接軌的進程,向著世界領先水平闊步邁進。
三是要科學把握生產方式正在向新型建造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需要站在歷史觀、未來觀和全局觀的視角,來緊緊抓住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領域和短板,通過改革和創新來推動行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當前,在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工程建造正在以品質和效率為中心,向綠色化、工業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發展,新型建造方式的落腳點體現在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和新型的建筑工業化,將推動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的“三全”升級,促進新設計、新建造、新運維的“三新”驅動。
站在歷史觀上,要深刻理解新型建筑的工業化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縱觀歷史,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工業革命,每一次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躍升,工程建造隨之變革。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抓住了勞動力充足、資本稀缺的時代發展機遇,通過對工程建設體制機制的改革、通過建造技術裝備的技術提升,將產業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支柱產業。但是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更充足的資本介入,要求建筑業必須向工業化進程更高級的階段邁進,也就是新型的建筑工業化。發展新型的建筑工業化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組成,是促進建設領域節能減排的有力抓手,是促進當前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舉措,更是帶動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建筑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站在未來觀上,要準確把握智慧建造是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當前正在加速推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質就是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基建將奠定了人類數字文明的發展基礎,不僅本身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數字經濟產業,還將顛覆傳統的產業,使之走向數字化,從而產生不可估量的投資疊加效應和乘數效應。此外,新基建需要新技術的應用,必將推動建筑業加快技術升級的步伐。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從世界范圍來看,工程行業的生產力提升一直相對緩慢,在過去20年間,我們生產力平均每年僅提升1%左右,而未來應用新技術,可以幫助工程建設行業提升15%的生產力,潛力和空間巨大。其關鍵就是發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動智慧建造的發展應用。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行業提升科技含量、提高人才素質、推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是解決我國資源相對匱乏、供需不夠平衡等發展不充分問題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國建筑產業未來占據行業制高點的關鍵所在。
站在全局觀上,要緊緊抓住綠色建造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歸宿。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導理念是以人為本,體現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建筑產品,打造更具價值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建造服務。要兼顧人與自然,也就是要實現綠色建造,為此需要把握道法自然、承啟中華、AI賦能的綠色建造發展路徑,把在家園層面實現綠色生態作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歸宿,通過推動面向未來的綠色建造的應用,把建造的綠色化水平由“淺綠”推向“深綠”,在未來的綠色建筑實現群落智慧的碳平衡,真正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4 以新型建造方式支撐中國建造進入新時代
當前,我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為更好地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行業轉型升級,在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工程建造正在從品質和效率為中心,向綠色化、工業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發展。新型建造方式是中國建造突出的表現方式,是做大做強中國建造的重要支撐,新型建造方式就是指在工程建設過程當中,以綠色化為目標、以智慧化為技術手段、以工業化為生產標志、以工程總承包為實施載體、以綠色建材為物質基礎,實現建造過程的節能環保、提高效率、提升品質,保障安全。
推動新型建造方式發展的路徑,一是推廣綠色低碳生產方式,“雙碳”目標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需要堅持系統的觀念,加強頂層設計,多方參與,多措并舉;需要開展碳排放定量化研究,確定碳排放總量及強度約束,制定投資、設計、生產、施工、建材和運維的碳排放總量的控制指標,建立量化實施機制,推廣減量化的措施分階段制定減量化的目標和能效提升的目標;其次,要加強減碳技術的應用與研發,建立綠色低碳建造技術體系,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支撐引領低碳產業和技術發展;要聚焦“雙碳”戰略目標,發揮科技創新戰略支撐作用,抓緊部署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研究。
二是營造新型建造應用環境,建立新型建造方式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科學、實用前瞻性強的新型建造方式標準和應用實施體系,完善綠色建造技術的體制和建筑產品,拓寬智慧建造應用體系和應用領域,完善工業化建造的技術體系和建筑產品,強化新型建造方式下的建筑產品的新理念;保障新型建造方式資源投入,加快對在數字科技、智能裝備、建筑垃圾、低碳建材、綠色建筑等重點領域的技術、產品、裝備和產業的布局;建立新型建造方式平臺體系,打造創新研究平臺、產業集成平臺、成果應用推廣平臺。
三是推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形成涵蓋科研、設計、加工、施工、運維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新型建造服務平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打造新型產業生態,優化產業供應鏈的發展環境,加強國際產業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的全產業鏈供應體系;做強“平臺+服務”模式,通過投資平臺、產業平臺和技術平臺,把綠色低碳統籌起來,作為城市整體綠色低碳的服務商,推進產業鏈現代化;特別要關注超低能耗建筑、凈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等新興產業,率先布局,搶抓市場機遇,關注生態修復、太陽能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新能源相關的產業,在業務合作上發展新的模式。
展望未來,我們要以“雙碳”目標為主,以新型建造方式為抓手,推動全面轉型升級,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在自主創新中做強中國建造、在質量提升中做優中國建造、在國際合作中做大中國建造,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造平臺,共同為中國城鄉建設的綠色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