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茅海大橋中塔承臺澆筑完成
發布時間:2021-10-26 15:08
來源: 《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志
9月22日上午10點,經過71小時的連續施工,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黃茅海大橋中塔承臺第二層混凝土澆筑順利完成,進入塔座施工新階段。
黃茅海大橋是世界在建的最大三塔公路斜拉橋,中塔承臺平面呈橢圓形,設計混凝土總方量為9613立方,此次澆筑方量約為5600立方,是黃茅海大橋整個施工過程中單次澆筑方量最大,耗時最長的一個塔柱,由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黑科技”解決溫控技術難題
黃茅海大橋中塔承臺澆筑方量大、耗時長、環境氣溫高,導致混凝土入模溫度更易升高。為解決該難題,黃茅海項目建設者組織技術人員精心研發了一套“黑科技”層層控溫,確保澆筑質量。
“項目投入制冰生產線,在混凝土拌制時加入一定比例的制冷水及片冰,降低混凝土拌制溫度;在混凝土運輸過程中,將攪拌車套上‘保溫棉車衣’,避免陽光直射罐體,降低罐內溫度的上升速度;在澆筑過程中引進智能溫控系統、注水冷卻循環系統,智能調節冷卻水溫和流量,使承臺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控制在28攝氏度以內,有效解決大體積砼承臺因溫度應力而產生裂縫的技術難題,實現單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物少頻次澆筑成型,確保承臺澆筑的外觀與品質。”黃茅海項目T5合同段項目部副經理高駿介紹。
“新工法”提升鋼混結構耐久性
要確保承臺澆筑的質量,鋼混結構耐久性也是一大考驗。“鋼筋銹蝕”是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第一因素,世界上大量鋼筋混凝土結構破壞的實例證明,氯離子的滲透侵蝕是最大元兇。
針對氯離子滲透問題,黃茅海項目聯合黨委充分發揮“基建先鋒”的作用,組織黨員骨干聯合C2中心試驗室,采用以“試驗周期短、操作簡便、結果相對準確”等特性著稱的RCM法開展“抗氯離子滲透試驗”,準確評價氯離子在混凝土中的滲透情況,為大橋施工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朱超表示:“對于海洋腐蝕性強、空氣潮濕的施工環境,中塔承臺采用高性能的環氧涂層鋼筋進行綁扎,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并使混凝土的粘結強度明顯降低,有利于提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
黃茅海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第三屆中非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中聯重科“有朋自遠方來”
2023-06-30
中鐵裝備亮相(首屆)廣州大灣區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暨展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