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從大到強的三條路徑思考
發布時間:2023-08-14 12:04
來源: 原創
作者: 彭保勝
走進施工現場,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種工程機械,如今,工地上的國產工程機械越來越普遍,與曾經外資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了天壤之別。而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成為全球工程機械領域的重要一環。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工程機械大國,但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在一些關鍵核心部件方面,國產品牌距離完全自主化還有一定差距,難免有些地方受制于人。因此,對于中國是否已經成為工程機械強國,不能簡單以“是”或“否”來判斷,更需要深度的分析和討論。
01 中國成為世界工程機械大國
自我國工程機械產業正式起步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業整體實力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時至今日,無論是從工程機械的產銷量,還是從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數量來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整體實力不容小覷。
2022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市場銷售收入占比超越美國,占比達到 24.2%,領跑全球工程機械行業 ; 美國占比為 22.9%,世界排名第二 ; 日本市場占比 21.2%。
在全球市場,中國品牌的競爭力也愈發增強。2022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額創下了歷史新高,出口金額達到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0.20%。2023年上半年,我國工程機械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出口金額達到了24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8%。
從過去中國工程機械通過對外承包工程及“一帶一路”基建合作持續拉動“搭車”出海。到如今已形成海外建設基地、本土優質服務、跨國兼并收購和全球產品研發的“四位一體”國際化發展模式,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轉向了“自主”出海,全球競爭力持續增強。
如今,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擁有多家在全球市場上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企業,其中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中國就有10家,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格局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僅銷售收入躍居世界首位,技術研發和工程化能力更是達到世界先進甚至國際領先,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裝備保障,彰顯我國工程機械制造水平與創新能力。
02 如何從做大到做強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歷經模仿制作、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發展至今,不僅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工程機械市場,更在向工程機械強國邁進。但因起步晚,工業基礎薄弱,我國在技術積累以及海外高端市場、高端產品層面,與工程機械強國依舊存在不小差距。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更應該在自主創新、技術研發層面奮起直追,以智能化、數字化為攻堅利器,助力中國工程機械強國夢的實現。
1、持續加大研發力度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工時乘坐過的全地面起重機,如今通過技術升級,各項關鍵指標已達全球領先,整機國產化率也由原來的71%提升至100%,所有關鍵零部件均實現中國制造。”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徐工機械總工程師、副總裁單增海帶來好消息。
2022年,徐工研發投入達到57.5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6.13%。高昂的投入帶來了豐厚的技術成果回報,截至2022年底,徐工機械累計擁有有效授權專利9742件,零部件國產化率已經從62%提升到91%!同時,另外兩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的研發投入同樣以數十億計:2022年三一重工研發投入69.23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9.78%;中聯重科研發投入34.44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8.27%。
面臨技術瓶頸,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自主研發,努力攻克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意識到,企業競爭的歸根結底是科技創新,加大研發創新力度,是企業未來實現更高速度、更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2、開發新能源、智能化等新賽道
當今,發展綠色動力技術,加快推進智能技術應用,是世界工程機械產業共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新能源、電動化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不僅符合全球趨勢,也有利于我們的工程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在電動化方面,中國工程機械已遙遙領先歐美日韓等國家。”柳工董事長曾光安稱,中國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在不斷地改變世界工程機械的格局。
其次,在自動化、智能化等技術方面,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依靠中國特殊體制下的強強聯合,超越卡特彼勒、小松等具備先發優勢的老牌企業,也并非不可能。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發達的互聯網帶動下,通過與一些科技公司結合,技術共享和互補之后很快就能實現同樣的效果,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更加具有“后發優勢”。
例如“無人礦山”技術,卡特彼勒早年依靠自行研發,用了10年時間,但10年前的底層開發邏輯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彼時還在用標簽、電磁貼等方式去一點點規劃路徑。但如今,徐工和華為等企業一起做一套方案,在無人礦山、港口或其他限定路段無人作業時直接使用神經網絡,讓設備通過導航與雷達去反復操作“自主學習”,當“學習進度”接近100%時就可以投入使用,僅用半年就做好了。
3、海外并購是重要途徑
在中國工程機械全球崛起的道路上,海外并購是重要一步。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并購是縮小同國際一流企業差距的最佳選擇,也是中國工程機械提升高度、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
2008年,中聯重科并購了世界混凝土機械知名品牌意大利CIFA,經過兩年的技術融合,于2011年2月推出中聯CIFA復合技術,碳纖維臂架技術、主動減振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結構疲勞研究、輕量化研究與應用以及耐磨技術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了歷史性突破。2011年,中聯重科推出全球最長碳纖維臂架泵車80米。短短一年的時間,又把臂架長度提高到101米,突破百米大關,創造了泵車設計史上的又一項奇跡。
除了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以外,三一收購普茨邁斯特、徐工收購德國施維英、柳工收購波蘭HSW公司,以及其他經典并購案例等,不僅加速了中國企業打開國際市場的步伐,更讓中國工程機械的技術發展邁出一大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獲取這些品牌和技術比投入等價的產能更有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國際并購仍然是中國工程機械全球化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通道。
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規模上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實存在的技術差距和挑戰。面對這樣的現狀,中國工程機械應整合行業資源,形成能力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生態圈,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補齊關鍵裝備、基礎零部件等短板,共同努力實現中國工程機械強國夢。
(責任編輯:休魚)
相關下載
BICES 2023陜西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西安召開
2023-07-18
BICES 2023河南交通市政系統專業用戶座談會在鄭州召開
2023-07-17
逐夢非洲,攜手同行!山河智能亮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
2023-06-30

點擊排行